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殡葬习俗和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殡葬建筑,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我国传统殡葬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与世界其他殡葬建筑体系相比,中国传统殡葬建筑以其独树一帜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在世界殡葬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古代殡葬建筑的设计理论一一风水理论,除了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殡葬建筑之外,更是蕴涵着丰富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和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殡葬形制与葬法传统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都在人死后都有不同葬式,然而,对于世界所有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讲,主要的处理方式还是埋葬。汉族亦如此,早在史前蒙昧的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墓地”这一概念。墓地制度与社会制度是相对应的。
(1)殡葬形制最早的墓地制度是“居室墓”。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居室墓’,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地。山顶洞是18000年前原始人的一处居室,洞穴自然天成,分为上下两个单元室,上室是生者所居,下室是死者葬地,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一处“标准”的墓葬。这种“居室葬”的墓地制度在世界许多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都有发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这种墓地制度反映了原始人在情感上不愿离开死者,并设法保护死者的遗体不受自然力或动物侵扰的观念,同时反映了一种原始的灵魂不灭的观念。
随着氏族的出现,也就随之产生了氏族的公共墓地。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墓地在其村的北面,葬有170多座成人墓,墓地和村落之间有一条壕沟。临渔姜寨遗址的整个村共有5个较大的建筑群和3处公共墓地,5个大的建筑群被2条人工围沟和一条自然河流所环绕,3处公共墓地位于整个村落的东部围沟以外,共出土了170多座墓葬。这种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使得人们之间存在着地位、等级、贫富、贵贱的差异,墓地规模、形制以及随葬品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并形成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奴隶制国家国王、地方诸侯、方国首领和王室贵族及其它奴隶主墓地,其规模较大,等级森严、由象人掌管,事先有一定的规则,确定墓地的范围,并画成图样,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成墓位。邦墓一般规模较小,埋葬者多为普通平民,有些是小奴隶主,有的则为平民中的贫困者。体现了血缘关系上的宗法等级制度。我国最早的族葬墓地主要发现于河南殷墟,它的数量较多,类型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殷墟“公墓”位于恒水北岸的西北岗,地势稍高,整个陵区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
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墓”和“邦墓”墓地仍然是墓葬的主要形式,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瓦解,代之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由于家族本身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富有“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延伸性,家族墓地称为汉族墓地的主要形式,并一直沿用到近代。中国几千年不同封建王朝的帝王陵,都是这种族墓墓制的衍化和表现形式。而中国广大乡村很多家庭至今还保持有自己的“坟山”、“坟地”,埋葬本家族祖祖辈辈的亡人。所有这些,是中国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集中反映。
(2)葬法的多样性葬法,是灵魂崇拜的主要形式。在灵魂观念未出现,原始人初将死者尸体弃之野外,用树枝等物盖住的做法,是与大象、蚁类“埋葬”尸体方法同样的动物性行为。后随着人类的定居,人类生活环境逐渐稳定后,并随原始人心智的发达,产生了灵魂观念以后,逐渐由本能的动物性物质活动,变成了含有原始宗教意义的精神行为。例如,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粉染过,尸体旁边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而是包含着某种象征性的观念含义,沉淀了社会内容。原始人类对对象官能感受的同时已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包含了原始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丧葬活动。人们按照种种想法处置尸体,以及根据灵魂在阴间生活的幻想和信仰安放尸体。不同的文化早就出迥然相异的葬法葬式,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殡葬文化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形成了各自的葬法葬式。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多实行树葬;水居的民族,如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于江河中,任其飘流;生活在高原的氏羌族,由于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显现而在丧葬活动中盛行火葬,让死者的灵魂随着飞升的烟雾飘入天堂。在我国流行的葬法主要有4种:一是“入土为安”的土葬;二是升天“登遐”的火葬;三是临水峭壁的崖葬(图2-10;四是高悬古朴的树葬。
葬式因民族、地区和宗教意识的差异而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葬式也因此而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种葬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墓葬建筑是人类社会精神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观念形态的制约,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死亡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处理尸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民族、种族,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世界观。形成了世界上纷繁复杂的墓葬式建筑类型。(见附表2-1、附表2-2}16}
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对殡葬建筑的影响中国是传统的礼制国家,伦理观念通过口常生活的礼仪影响着建筑形式,即使是殡葬建筑也是如此。孔子的殡葬思想突出了“孝”和“礼”,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提出了一整套完备的殡葬思想,撰编《仪礼》、《礼记》,对死、殆、葬、丧、居丧、丧服、祭祀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规定,形成一套繁复礼节,促成了我国殡葬思想的成熟。其主要过程被后世一直遵循和延续,特别是五服制,由周代一直传承到民国,历时两千余年,足见其重要性和稳定性。(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它还是判定亲情疏远的一个标准,成为人伦关系的纲目。又根据古礼定出丧礼仪,丧礼仪即:}l}初终;(2)小殆:(3)大殆;(4)葬
前;}5)葬时;(6)葬后。强调生前需孝,死后敬礼,摈弃了神鬼论,使原始宗教趋于式微,奠定了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殡葬建筑通常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主要是安置棺枢的墓室。墓室仿造生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成为真正的“地下宫殿”,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礼制思想。如唐代永泰公主墓墓室(图2-11)分前、后室。墓道、雨道、前后墓室壁面绘有龙、虎、仪仗、宫网、侍女、武士等;顶部绘有口月群星天象;还有仿制地上建筑的柱朽斗拱平棋的内室小屋,这些都是对死者生前生活的复制和再现。此外帝王墓、诸侯墓以及平民墓的墓室规模大小、殉葬品多少、墓室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了传统礼制的等级思想。帝王诸侯的墓室采用坚固的砖石结构,规模较大,常常又若干个墓室组成,有丰富的陪葬品,而一般平民庶民的墓室多为简单的土坑或是单一墓室,规模较
小,只有少量生活用品作为陪葬,巨大的反差反映了传统礼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殡葬建筑的地面部分,则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包括殡葬建筑的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其作用是给人以严肃、纪念性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由地面通往墓室的“羡道”,天子级采用四出“羡道”,而诸侯只可以用两出(南北方向),都是传统礼制思想在殡葬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此外神道的长短和祭祀用的石像生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古代对陵体的大小、高低、形状的规定,甚至对坟墓的称谓都贯穿着礼制的思想,体现了等级意义,见附表2-3, 2-4}16}。这不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从而巩固其统治。在死者坟墓的称谓和具体规模中,也体现出等级意义。例如按今天的尺度来衡量,以明代为例,一尺约合公制0.32米,每方步约合3.68平米。那么,在明朝平民(庶人)的坟墓大小占地约110平米,坟高约1.28米,是现在我国对土葬墓地用地面积规定的18.3倍,对于土地的占用相当浪费。
汉代坟墓陵体的形制以方形为贵,多为正方形覆斗式。级别比圆锥形要高。双层台阶比单层台阶式的级别高,唐代、宋代都沿袭汉代的规定。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时,才改方形陵台为圆形,成为宝顶。从此,方形和圆形之间的等级差别才被取消。清代,陵台被改为前方后圆,并且成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