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伴随着人口流动和人口集中的空前频繁,旧有的以地缘和血缘构成的社会结构在发达地区基本瓦解,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殡葬制度和殡葬建筑形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快节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大分工使人们不可能再像过去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封建社会那样一家一户办理丧事,过去以自宅作为临时葬祭场所被专业设施和空间所取代,并有专门的殡葬行业来协助死者家属进行殡葬活动。繁忙而剧烈的经济竞争不允许和鼓励社会过于醉心于殡葬活动,也使得殡葬建筑逐渐变为一种平常建筑。
近代“科学精神”的发展、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精神学民俗学、文化学、行为科学乃至死亡学以及它们的分支学科的纷纷建立,使的人们能以一种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待死亡。资本主义主张“个人本位”主义,是注重现实和世俗生活的社会。同样也重视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旧的殡葬场所带来卫生问题。
由于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土地资源的变得非常宝贵,建墓的费用的高升和昂贵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导致火葬方式的普遍化,从而产生了一些新型的殡葬建筑,火葬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自然环境观一一殡葬建筑的理想追求在环境运动论之前,对于西方建筑的生态环境认识基本以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主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并没有成为主要矛盾,其中工业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约束,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没有突显出来。受环境决定论和崇尚自然的影响,自然力对城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西方建筑的布局与空间都能形态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特征,殡葬建筑也不例外,有所体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从危害人们生理健康和心理需求发展到整个社会矛盾,城市和建筑环境的改善迫切需要自然调节,自然对城市建筑的意义受到重新审视,真正意义的城市生态化过程才算开始。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在人类事物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Hippocrates)提出气候决定论,他的名著《空气、水和场地》对以后的自然生态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代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孟德斯坞在《论法的精神》中将环境决定论归纳为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决定人的性格;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气候)决定人的心理素质、情感关系;自然条件决定地方法律及国家政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也持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直到19世纪,希波格拉底的体液论是环境决定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体液”一一黄胆汁、黑胆汁、勃液和血液,分别代表火、土、水和血四种物质。这四种液体的一定比例导致人的体格和性情的差异,而气候是造成体液“平衡”的原因,因而也是形成体质形态和性情的地域差异的原因。在环境决定论中,物质文化和技术被认为受环境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自然力的敬畏和顺从,因而产生了众多仰赖于自然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也就是地域建筑文化独特性的环境解释。环境决定论使人们认识到整体性的意义,既人工环境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和限制的。环境决定论推动了西方建筑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这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有集中的反映。在人类技术手段不足以超越自然的时代,人们能够找到与自然相适应的人工环境,依靠自然力量平衡着城市建筑的各种生态关系。
受到自然环境观的影响,19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最早的经过设计的现代公墓,他们由三种基本形式:风景型、规整型和过渡型。到19世纪40年代,简单几何形式的公墓变得普及,再到20世纪的英国,公墓的形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护的便利性而非审美需求。草坪形式的墓地作为传统形式遗址延续下来。林地型的墓地应用的比较少,因为它需要林地资源并且只能提供较小的空间和密度,但在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比较普遍。建筑型公墓在欧洲南部采用的较多。很多城市中,公墓同时作为公园而出现,它具有纪念和游憩双重功能。一些现代的公墓设计将林地型与草地型结合起来(图2-21 , 2-22,具有北欧传统的林地型公墓开始在欧洲南部流行。由于人口的增加、墓地维护费用的增加以及墓地的维护质量的降低,专家们一直在研究新的墓地形式和应对方法。因此急需将它们重新纳入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在1977年提出墓地分散化,在不同种族与宗教信仰聚居区分别建立小型的墓地,这样也可以加强居民区的归宿感。
光合作用的新科学理论证明了植物有益于都市居民身体健康,人们开始希望在草坪上而不是空地上修建坟墓,形成了乡村墓地(Rural Cemetery(图2-
3 , 2-24,最早产生于法国。1801年法国颁布了一项法律,要求法国公社购买他们边界之外的土地用于修建公墓,两年之后,塞纳河区在巴黎东部地区边缘修建了第一座公墓,(图2-25 ,图2-26)该公墓后来改称拉雪兹公墓(Pere-LaChaise。公墓中有一条绿草铺成的主干道引导参观者到达一座小教堂,它是作为一座埃及金字塔而设计的,但它一直没有建成,因为拿破仑战争而导致建造工程被推延了。在这条青草铺成的大路左边是为人们保留的墓地,在墓地中,五年期和十年期的租赁用地取代了先前普通的葬坑,在墓地高处是为了想购买墓地的人保留的永久性墓地。在安葬了Abelard, Heloise, Moliere和LaFontaine纪念馆建成后,购买的人蜂拥而至,由于埋葬着许多知名人士,Pere-Lachaise成为了游客朝圣之地和当时巴黎人的避难所。
日本的墓园是参考了欧美的墓园发展起来的。明治初期,建造了青山、谷中、杂司谷、染井等各种陵园。但是被认为最有代表的墓园是1923年开园的多摩陵园(图2-27,图2-28,这是第一个参考欧美森林墓地、草坪墓地而设计建成的。墓园里的主要场所配置大型喷泉、壁泉、小喷水池、花坛、广场、行道树等。陵园现在己经是树木茂盛,成为当地居民的休憩场所。
资源环境观一一环境运动影响下的殡葬建筑生态化探索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性的污染问题和资源有限性,环境观的发展在建筑领域引发了新的设计倾向,建筑的能量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一些建筑师以及生物学家等一批人从关注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以极大的热情对建筑的生态化发展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索。受到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的影响,各种探索多为理论上的原则化的概念化,实践上也表现为小型化和片面性,一些过激的主张使其缺乏在城市中实现的现实性。
随着人们对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资源和充分利用地方材料等环境意识的提高,一些建筑师对生土建筑(earth architecture、掩土建筑(earth-
heltered house)以及地方性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和评价表现出了热情。在各种形式的建筑生态化探索中,地方主义建筑更明显地表现出将生态与环境思想作为一种建筑文化来对待的特征,这与单纯的节能建筑以及为追求生态效果而采取的“技术至上”建筑完全不同。在生态主义者看来,生态多样性往往与文化多样性互为一致。生态多样性要求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更需要以生态多样性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文化的多样性昭示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这成为地方主义建筑将生态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理论基础。地方主义建筑的设计在环境运动的影响下获得了新的思想和理论的支持,与其原有的主张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生态化的发展趋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实践把环境运动的生态主张转化为建筑设计的原则并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地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含有“乡土”的意味,是对特定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地方主义建筑在当代的发展中表达出“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地方主义建筑在注入现代生态思想后,将原有的合理的生态性在建筑中加以发展和提高,在适应环境要求的同时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建筑生态文化,这使其具有更大的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观念注入也为设计拓展了思维空间,产生了许多超前的设计构想。例如美国的德夫尔及其事务所的合伙人在1960年代上大学时正值环境运动发端之时,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他们研究了航天计划中空间站的建筑思想,在后来的建筑生态化设计中加以变化应用。在他们看来,空间站是一个自我包容的环境,基本上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试图在地球上设计一种自我包容的空间,这个空间是一种高效能源使用结构。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理论和创作。
本章小结
殡葬建筑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各种崇拜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伴随着人类对死亡认识和思考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殡葬习俗和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殡葬建筑,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表达。中国传统殡葬建筑文化在传统的礼制思想、宗教等各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呈现出一种重外在表现、隆丧厚葬的表现形式,并以其独树一帜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在世界殡葬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西方的丧葬观在宗教以及各种哲学思想的作用下,呈现出一种重精神内涵、简丧薄葬的表现形式。从通过对外在世界观察的原始崇拜,到理性造神的宗教崇拜;从建筑的方位布局到几何学在建筑中的运用,殡葬建筑见证了人类对死亡的理性思考过程。
然而无论是中国传统殡葬建筑早期自发形成的天人和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和殡葬建筑设计理论一一风水理论的实践经验,还是西方殡葬建筑生态化从自然环境观到资源环境观的发展演进,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和生态意识,促使殡葬建筑走向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