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自国家开始施行《殡葬管理条例》以来,都是按照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单位进行管理,但也有部分地区对当地殡仪馆施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即每个月殡仪馆把当月收入上缴当地财政,当地财政次月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返还,以维持殡仪馆的运营,同时方便对殡仪馆收入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殡葬改革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地区的火化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但是殡葬改革不仅仅是火化率提高的问题,还有规范和引导丧葬活动这一部分。目前在极少数地方,办丧事的陋习又有所抬头,封建迷信的活动又死灰复燃,在某些层面上还愈演愈烈,大有和殡葬改革对抗到底的架势。如大操大办、攀比风重,骨灰装棺再次下葬,购建豪华陵墓及碑群等。这一切,都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初衷背道而驰,是殡葬改革需要继续强化的重中之重。具体问题及成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近几年一直注重当地殡葬行业的发展,并遵从《殡葬管理条例》对殡葬行业进行了整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以大连某县级市为例,总括分析当地殡葬行业的状况、殡葬量及收入情况等。借此,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归纳出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其它地方殡葬事业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或蓝本。...
根据孙昌盛先生的分析,B3和B4碑亭出土的儿块汉文残碑存有年号和人名,说明碑文撰写时问应大致在西夏第二位皇帝李谅柞在位期问。这两座碑亭距离M1, M2和M8比较近,但是距M1最近,位于M1西南约20米处,所以很可能是此墓的附属建筑。M1应跟碑亭是同一时期的。...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民间创造并传承的文化生活,从历史沿袭并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性、集团性、规范性和民俗性。民俗一旦形成,就会规范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并成为规范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基本力量。虽然民俗形成于过去,但是它的根脉会一直延续,影响当下社会生活。因此,丧葬改革的关键在于移风易俗。...
巴茅冲居民的家庭主要是父系家长制。家庭成员的生产分工习惯于“男主外,女主内”,父亲是一家之主,担负着生产供给,管理着家庭成员消费的生活资源。母亲负责家务劳动及饲养家禽、家畜等,农忙时节也要下田干活。家庭中除幼子外,其余儿子结婚后面临着被分出独立门户,女儿一旦出嫁就成为了原来家庭的外人,分家实现了家庭在裂变中增生。因此很少有四代以上同堂的大家庭。分家后通常由小儿子负担父母生活,并将父母财产与小儿子的财产合并,待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小儿子继承父母财产。因而父母去世后,丧事往往由小儿子负责。据当地人YCK ( 45岁,男)说:...
丧葬文化自产生之日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及《楚辞》、《左传》等作品留下了大量祭祀颂歌、招魂、奔丧的描写,唐段成式笔记小说集《酉阳杂姐》二十卷凡三十篇,鲁迅称“每篇各有题目,亦殊隐僻,…述丧葬者曰《尸奄》”。明“三言”“二拍”描写了对死者的招魂礼仪、治丧礼仪。明清小说《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有大量初丧礼仪、治丧礼仪、出丧礼仪、墓葬礼仪及祭祀礼仪的描叙。丧葬文化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另外,由丧葬礼仪直接滋生的丧葬文学作品,如挽联、哭丧歌、祭祀词、悼词、墓志铭、文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学史料;传为黄帝所作的《黄帝·宅经》和传晋·郭璞的《葬书》,包含有详细的丧葬相地的方法。...
丧葬文化在华夏之邦历史悠久,但最初古人并无厚葬之风,《周易·系辞下》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丧葬器物的进步,厚葬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先秦诸子中,孟子始倡厚葬,他将“礼”用于“孝道”作为丧葬观的基本内核,提倡礼即是厚葬,此后,厚葬被冠以“礼”和“孝”的美名左右中国丧葬习俗两千多年。...
在宗教信仰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元时蒙古族也占有一席之地,信奉者基本上是回回人和部分蒙古人。据拉施特《史集》记载,蒙古诸王、忽必烈之孙阿难答刚出生时,曾被寄养在中亚一位叫蔑黑贴儿。哈散。阿黑塔赤的“木速蛮”(木速蛮是元代对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家中,此人的妻子祖来哈把他抚养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