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的滥筋颠倒了公共服务的逻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企业为了赢利而枉顾社会道德和政府法规的做法。以城市化为动力的市场化不仅带来了公墓扩张过大过快、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等问题,还助长了社会成员对墓葬需求的投机心理,推高了墓穴等殡葬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化运营模式一度造成社会的冲突,特别是低收人家庭因为日益高涨的殡葬开支而表达了不满。正是基于这一反思,一些去市场化(de-marketization)的社会机制开始在美国公众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尚未形成能够抗衡市场的能力,但这一机制对于弱势群体的丧葬家庭具有直接的补救性效果,因而赢得了更多肯定。美国的经验主要有:
至尊园,上海公墓,
(一)非营利组织的介入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除了对军人(含退伍人士)的殡葬提供官方服务以外,一般不涉人殡葬过程。公众也普遍不对政府有太大期盼,因而另辟蹊径。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并在殡葬领域大大抑制了市场化的滥筋。在美国,教会享有非营利组织的权利,其在社会领域的作用非常突出,很多教会都有自己的独立墓地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社会中由丧葬家属自发组建的非营利组织。一旦有同类型的丧葬家庭,这些非营利组织就会主动联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著名的“逝去的天使协会”是由失去孩子的父母们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消解内心痛苦、交流经验、彼此鼓励、交换技能,以及帮助那些有类似不幸的家庭
(二)社区作用领域的拓展
传统的社区概念主要集中于居住空间、自治民主、社会救助等领域。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拓展,社区也在邻里互助、情感沟通、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拓展。美国允许社区开展形式各异的吊唁活动,但具有长效机制的举措则更有意义。典型的做法有三:
一是社区居民的关怀。美国社区的居住环境相对较为封闭,相互之间的交往沟通不多,邻里出现丧葬需求时,大多数社区居民并不知晓。但是,在社区组织下,居民们多愿意参加这种家庭慰问活动(activity)
二是建立社区网络,尽可能给丧葬家庭提供更多帮助。随着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美国很多社区开始归类建立网络体系,以增加救助的针对性。比如,针对交通意外与死亡、儿童伤害与死亡的网络档案等。IH!这种网络档案的做法客观上也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
三是开掘社区资源。比如,美国的社区一般都有独立的图书馆,图书种类不多,学术层次也不高,但多是涉及基本生活、社会问题、疾病护理等有用的信息。对于大多数的丧葬家属而言,最初的丧葬悲痛让他们难以集中精神阅读整本书,但他们有需求相关信息的需要。社区图书馆的通俗读物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家属,图书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死亡、痛苦、失去亲人等信息的便捷途径
(三)社工参与的机制
美国社工发展是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工既有职业成员,也有兼职的志愿者。一方面,社工的部分工作是免费的,或者只有极低的收费,减轻了逝者家属的金钱开支;另一方面,强化了逝者家属的社区认同,社工让他们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体味到社区的温暖和帮助,守望相助的邻里情怀有助于社区的发展;再一方面,也是最为本质的功能,社工机制弥补了市场失灵的领域,如对逝者亲人的抚慰、心理疏导等,把对人的关爱体现出来,使他们能够尽快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体验后,再次树立新的生活起点((startingpoint),继续他们的生活
(四)社会机制参与丧葬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为了规制市场行为,美国有些州政府出台了丧葬市场的法律制度。比如,很多州都规定,没有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不得进人丧葬服务领域。科罗拉多等州的规定更加细致,丧葬承办人(funeraldirectors)必需通过州的执业考试后获得持证上岗的执业资格,而且需年满21周岁。社会参与的主体主要为大学和高中等学校机构,更有职业培训机构等非盈利组织。同时,对于那些志愿者而言,社会培训机制能够增加他们的参与机会、提高他们的参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