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殡葬文化以“孝”为基点,以“礼”为核心,强调尊卑有序。儒家研究社会和人生,十分重视家庭。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必须首先稳定家庭,只有树立父亲家长的权威,达到家庭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儒家在殡葬学说中,以孝道为先。在《论语》中孔子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观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表现在长辈在世时要孝,长辈去世时也要孝。儒家提倡孝道,还把“孝”与“礼”结合在一起。孔子强调在父母的生前身后,都要严格按照礼节行孝,不能出现任何违礼的现象。正因为这样,当宰我提出“三年之丧”时期太久的时候,孔子就愤愤然责备其“不仁”。
至尊园,上海公墓,
虽然孔子主张以“礼”作为判断子孙是否尽孝的标准,不赞成厚葬,但是,孔子提倡的这种殡葬观念,客观上为当时以及后世的厚葬风气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孔子事业继承者的孟子和荀子,从“礼”的角度发展了儒家的殡葬文化。孟子不仅提倡礼就是厚葬,厚葬就是礼,而且在行动上也是率先行之,《孟子》记载了他厚葬母亲的事例。从孟子以后,厚葬就被冠以“礼”和“孝”的美名。荀子也十分重视和强调“礼”在丧葬中的作用,主张丧礼就是用活人的生活和需要去装饰死者,就像活人护送死者到达某个地方一样,因此死还是生,亡也是存,二者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儒家殡葬文化还强调尊卑有序。孔子尽管不提倡厚葬,但是也并不完全反对,殡葬是奢华还是简朴,要看身份,讲究尊卑,即所谓尊卑有序。孔子盛赞西周文化,崇尚传统礼制。他认为周公所制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是迄今为止的最好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