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资料发现,土葬具有几千年的演变历史。如《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说:“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留下来的‘登天之绳’,将尸体留在人间,从此有了建立陵墓的埋葬习惯。但考古发掘资料却表明,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时期时代的晚期(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大大早于文献资料。这与藏族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土葬的最早时间有所出入。由此,有些人断定土葬是西藏最早的丧葬仪式。笔者认为,虽然土葬由来己久,但它不会早于天葬。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以前,天葬实施于赞普及高层人士等上等社会中,而水葬和土葬成为下等人的丧葬仪式。如《西藏苯教》中言:“在某些地区,土葬又视为一种低贱的葬俗而受到贬低,如西藏山南地区,人们视土葬为最坏的一种葬俗。土葬的对象一般是患有恶性传染病的人,如麻风、梅毒、炭疽病患者。还有夏季死亡的人。在当地人看来,对他们实行土葬,一来是为了防止恶病流传;二来怕违犯‘夏季公约’,得罪神灵。山南地区土葬的阶层是贫困人家。可见,土葬的习俗并非流行于整个吐蕃地区,只流行于雅碧河谷等部分地方。直到今天,藏族部分地区土葬只实施于患有疾病或中毒死亡的人,而非所有死者进行土葬。
至尊园,上海公墓,
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被杀害,并其尸体抛入水中,这是对王室家族的最大的侮辱。十三年后,止贡赞普之子赞普布德贡杰将其父王的尸体从水中捞出,把父王止贡赞普的尸体埋入地下,吐蕃民众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怪事,这一故事流传到现在。为了洗清先父的怨恨和维护王室家族的尊严,止贡赞普的后代布德贡杰将父王的尸体从水中捞出来,进行二次葬礼。为了显示王室家族的高贵,选择了新的丧葬方式—土葬。这是吐蕃王室实施土葬的开端。从那以后,土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藏族社会中土葬却成为英勇的标志,广为流行。从赞普止贡赞普到朗达玛为止,对所有的赞普及英雄人物都实施土葬。《新唐书》载:“河之西南,地如砒,原野秀沃,夹河多杨柳。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硕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族勇,询死者痊其旁。《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也记载:“兵器是吐蕃时期墓葬中最为常见的随葬器物之一。其中类通常有铁剑、铁链、铁刀等。为了表现对死者的敬畏和记住他们的英勇之气,他们作战时用过的兵器作为他们的随葬品进行埋葬。但藏族的土葬与我国回、汉等民族的土葬观念有所不同,藏族早期土葬跟水葬一样具有一定的贬低性质,后来对止贡赞普进行土葬后,土葬成为了国王和英雄人物的葬礼。到了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泛滥而整个吐蕃处于无政府状态,毫无目的的起义首领们将通过挖掘王室及英雄的陵墓来表现他们的正义感。不久,王室家族的后代和各地的首领认识到了土葬的弊端,于是土葬的习俗在王室家族中慢慢地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