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是当今藏族社会较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火葬是否藏族固有的丧葬方式呢?笔者认为,火葬是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而产生的丧葬习俗。公元七世纪以前,印度有火葬的丧葬习俗,如《诗经注释》中写道:“你若觉得莲花编织的毡铺都粗糙,怎能睡在停尸房及火葬台。印度的这一习俗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到了藏区。
至尊园,上海公墓,
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在整个藏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很多宗派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使印度佛教人士和藏区佛教人士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为了完善和弘扬各自的宗派,各派邀请了许多印度佛教人士到藏区,其中有些卒于藏区,对他们按照印度的丧葬方式进行葬礼。如《道次师承传·阿底峡传》中写到:“欧译者修建万法心塔,其塔内置于檀木为盖的空铜匣,铜匣南侧预留具有小隙的空间。阿底峡生前言,当他年满八十逝世后舍利将放入塔之南侧小隙。按照尊者的遗言火化之后舍利置于铜匣,铜匣己满。藏族人本来这些印度的佛教大师倍加崇敬,认为他们的丧葬方式也是一种崇高的丧葬方式,于是藏族高僧也接受了火葬,逐渐流行于全藏区。《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记载:“西藏后期的火葬习俗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主要流行于上层贵族和高级僧侣当中,是一种等级比较高的葬法。笔者认为,火葬在很短的时间内流传于高层人士中的原因有:一是“温末”等农民起义挖掘了赞普的陵墓,使得人们看到了土葬的弊端;二是通过各宗派的著名人士和印度佛教人士的宗教联系,藏族的高僧大德们也模仿印度的丧葬方式,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这就为虔诚的信徒门接受火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早期藏文献中未提及关于火葬的线索,但后来有些学者所写的神话故事中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如《贤者喜宴》记载:“不住岩石之地,而常住于天宫,昼为下凡,夜为归天。子能骑马时父王依着天绳逝归天界,尸体即彩虹般地消失而被传陵墓建在天界”。认为七赤天王是通过火葬,达到他们归为天界的最终目的。事实并非如此,七赤天王时期“仲”、“迪吾”、“苯”等文化来护持国政,这对苯教及有关苯教的宗教观念在民间的根深蒂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藏族原始宗教》载:“那些在青藏高原上空翱翔的鹰和秃鹜,在天葬中都被人们视为神鸟,说它们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由此可知,幻想思维中派生的大鹏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只能用秃鹜和鹰来代替,以满足他们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