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死亡是一种终结,但丧葬仪式却是以终结作为一种开始,这种开始不仅仅是社会意义上的重建与延续,更是通过将亡者送入另一个世界而获得新生的开始”。在安葬仪式的下葬环节中,风水先生为亡者烧地契、念祭文等行为,是生者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亡者祛除顺利进入阴间世界的障碍。有学者认为“通过仪式与亡者进行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互惠交换。”其实这种互惠关系对当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正因为这种生者为亡者提供好的墓地、为亡者举行下葬、圆山等各种与祖先交流的仪式,给祖先供奉以获取祖先的保佑使生活过得更富足的方式,实质上这种“各取所需”就为生者与亡者的关系得到了重建和延续建立了桥梁。南中村的村民为亡者举行“安葬”仪式,凸显着当地人对现实世界与阴间世界的二元观念。...
二次葬的仪式并不是割裂的,是相互有联系的,从捡骨仪式中,亡者的骸骨经过“净化”,使得亡者的身份地位的提升,当地人们则以“祖先”的身份来敬畏它。如果说“捡骨仪式”是亡者身份地位的转变的过程,那么“代饭”仪式则是人们观念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当地人“事死如生”的死亡观念,同时起到一种教化、尊老爱幼的意义。...
不管是初葬还是二次葬都有对尸体或尸骨进行的“洁净”仪式,“捡骨”仪式体现了当地人对死亡的看法,在二次葬仪式中对待骸骨和处理骸骨的一整套仪式都是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下产生的。“捡骨”仪式更是一个“洁净”仪式,在整个仪式过程中凸显了当地人的洁净观念。...
这是一种奇特的葬制,、是人类学家尚未解开的谜。在刀切斧凿般的悬岩上凿石架木,其上置棺。或选择绝壁上的天然岩穴、凹槽放置棺木。中国的悬棺分布在东起沿海武夷山,茜至甘川之交。在南丝干道东线的石门道地区分布既多且广,而又择地极险,一如三峡及巫溪、大宁河地区,望之确有惊心动魄之感。右门道一绎之北段悬棺集中地区,古为整人聚居地,故历来此区悬棺被称之为“整人悬棺”,认为是该族的遗物。在典籍中,历来以“羌整滇焚”连称,奖人明显为氏羌系部族,一些史家还认定其今日白族的先民。‘三峡、巫溪‘、大宁河悬棺区,亦为古代巴人活动之域,而且至今尚实施岩槽式悬棺葬制的川甘之交的一部份白马人也与巴人同属氏羌系集团之族。但东海之滨的武夷山地区之悬棺,时代较之上叙诸地区更早,而且历来被判定为盲越族系之遗物。那末悬棺到底是那一个族系的遗物呢?近年,有人在清理整道悬棺时、‘发现有的户骨有凿齿的痕迹,几、因此}f言所谓整人悬棺l:是百越系中有凿齿习俗的僚人遗物‘但这一论断仍欠有力之证据:4因也有一部份悬棺主人是不凿齿的,、而且凿齿之俗在古代颇为普遍,‘非止僚人。最麻烦的是历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僚人非止一系之称,更不可能指近代尚行悬棺葬制的川甘白马等部为百越系民族。...
a.公墓集合建筑的运用,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公墓建筑形式从水平布置方式逐渐转向为三维立体布置方式,如上述研究中阐述的中国塔模式在时间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节约土地,还满足了我国现代殡葬改革的方向,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多种殡葬方式结合综合运用为公墓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且有助于精神氛围的营造。...
前面回顾了中国丧葬管理的发展历程,其中,隆丧厚葬与简丧薄葬的对立贯穿整个历史发展,但隆丧厚葬是发展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国人所持的传统生死观,原始宗教信仰,儒家思想的教化与影响。丧葬礼仪与活动是传统丧葬管理的主要内容,丧葬伦理文化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是管理的核心。而现代丧葬管理一直努力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引导国民简丧薄葬,厚养薄葬,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以来,无数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简丧薄葬的愿望,在现代丧葬管理的强势推动下,渐进实现。如传统丧葬观念、礼仪、活动、方式都发生了变迁,火葬有望在近期取代土葬成为丧葬的主流,生态葬、网葬与祭祀礼仪、遗体捐赠等方式将成为未来遗体处理的新趋势。...
近代社会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经历了封建王朝、军阀割据势力、外国政权、国民党统治与共产党政权对峙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满目疮咦,各种思想混杂涌入。近代丧葬管理一方面延续了传统丧葬制度,另一方面伴随西方思想传入,在丧葬观念、丧葬礼仪,丧葬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火葬、追悼会、公墓的强势进入给传统丧葬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政府并存的两套管理系统。为了迎合社会需求,由工部局卫生处负责,于1866年2月在上海租界内设置了丧葬管理机构,但主要侧重卫生管理,丧葬管理隶属于卫生局,对公墓的管理己形成制度化,受西方思想影响,殡仪馆、火葬场、公墓、追悼会在全国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