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对世界的影响
来源:
日期:2019-04-26 11:29:30
中国风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渗透,风水同时挤人世界之林。凡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国家,也是风水开花结果的天下。可以说,风水相当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人民日常起居的内外环境,风水也融进那一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西方人结识风水,始于16世纪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代。在20世纪,风水在世界更是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和推广。在研究风水的西方诸多学者中,以英国剑桥学者李约瑟博士影响力为最,他不仅在西方产生影响,并且启示了中国人对风水的反思。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研究的框架是构建于西方科学的模式之上的,也就不可避免地把风水定义为“准科学”,归人迷信一类,他说“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以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流水的价值。但另外一些方面,它又发展成为一种粗鄙的迷信体系。不过,总的看来,我认为它体现了一种显著的审美成分,它说明中国各地那么多的田园、住宅和村庄所在地何以优美无比。
至尊园,公墓,上海墓园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权威式的推荐,就没有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结合风水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因为至今的中国学术界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五四抑或是“文革”以来的反封建反传统的传统,这显然会抑制任何关于风水的进一步思考。风水文化是我国古代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风俗文化,它不可能没有蕴藏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正是因为传承了几千年,在传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避凶就吉的心态,一些职业术士又编织了越来越庞杂的谎言笼罩在它的上面,增添了不少玄乎的东西,以求其神秘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被世人称为“玄学”。
在封建社会,皇帝带头迷信风水上好之,下必胜之。官吏希望风水能招财进爵,比较富裕的老百姓也相信“葬先阴后”,不吝请风水师寻寿地,深切盼望后代升官发财,儿孙相继。古代有识之士对迷信风水也深恶痛绝,对风水术中迷信成分的批判,始于东汉王充,唐代的吕才也据理批驳风水书中的迷信说教,以维护儒家经义。宋人罗大经在其笔记《鹤林玉露》卷六丙编中谈及风水时对墓葬风水也痛陈其弊:“乃若葬者,藏也葬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古人之所谓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孙之心,谨重亲之遗体,使其他日不为城邑、道路、沟渠耳。借日精择,亦不过欲其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使亲之遗体得安耳。岂借此以求子孙富贵乎?郭璞谓‘本骸乘气,遗体受荫’,此说殊不通。……今枯骨朽腐,不知痛痒,积日累月,化为朽壤,荡荡游尘矣,岂能与生者相感,以致祸福乎?此决无之理也。罗大经对“葬先荫后论”的这段批判真可谓有情、有理、有论、有据,读之后,不能不使人感到“葬先荫后”论的确荒唐无稽。虽历史上发生过福I反气和下葬择日的争议,但至今仍然有许多人笃信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