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不能回避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可以说殡葬与每个人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的殡葬改革准确地说始于1956年4月27日,当时,由毛泽东、朱德等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高级干部提出要推行火葬,只保留骨灰,不留逝者遗体,简化殡葬方式,不建坟墓,由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并制定了((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推行以来,我国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些制度当时只是意见、倡议,并没有强制性的法规和行政规定,并且仅限于城市,农村依然盛行土葬。2016年12月,在浙江召开的殡葬“互联网+”论坛将前沿信息技术与传统殡葬文化融合,为行业进一步与时俱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棺,即棺材;椁,即套在棺外的套棺。文献记载有一些对棺荐的释义,如《说文解字》:“棺,关也,所以掩尸;荐,藏有木荐也。”段玉裁注:“木荐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荐也。《礼记檀弓上》曰:“藏者也,藏也,欲人之弗得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荐用于棺,土周于荐,反壤树之哉!”郑玄注:“言皆所以为深邃,难人发现之也。”...
(一)立功 自汉武帝“罢黝百家”之后,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儒家往往积极“用世”以求“兼济天下”,惯于用“三不朽”的价值标准褒贬人物,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出仕为官作为“立功”的重要部分自然要大书特书,这也是实现墓志传颂目的主要途径之一。唐人墓志中便可多见“夫碑志者,纪其德行,族乎功业”之类话语。南北朝时局动荡、政权迭变,隋和唐初也仍为扰攘不休的纷纷乱世。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往往崇尚事功,文化上偏主向外,精神气度是昂扬壮阔的,从北魏和初唐宗室墓志中的赫赫功业可以明显感到与后世宗室形象的反差。...
明人王行《墓铭举例》于墓志序文体制内容有“十三事”之论,“凡墓志铭书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三事焉。曰讳、曰字、曰姓氏、曰乡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履历、曰卒日、曰寿年、曰妻、曰子、曰葬日、曰葬地,其序如此,如韩文公《集贤校理石君墓志铭》是也;其曰姓氏、曰乡邑、曰族出、曰讳、曰字、曰行治、曰履历、曰卒日、曰寿年、曰葬日、曰妻、曰子,其序如此,如韩文《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是也。其他虽序次或有先后,要不越此十余事而己,此正例也,其有例所有而不书,例所无而书之者,又其变例,各以其故也”。...
“文化地景”是经人长期对地景的改造行为所形成的,在文化与地景两者的关系中,地景是作为客体存在的。这里的“地景”是指地形(地貌、地势)与原生景观,其与现代墓园设计的各要素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