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J市A县的殡葬改革推进比较顺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迈出巨大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政府依靠自身的行政力量,强力推进取得的,为了达成上级的目标和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主要通过行政权力强力推进,并将工作的重点置于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方面,因而对政府的服务功能重视不足。...
在铁坑村中,七月十八祭祖时一般都要请先生来做一些诵经的仪式,用以消解张氏后裔在平日里对于神灵或是祖先的不敬并祈求神灵、祖先保佑张氏后裔全年顺遂,无灾无难。...
阿克人对于死亡类别的不同划分不仅受到自身对死亡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同时也着重考量逝者的不同死因及其隐存的“亡灵属性”。“好死与坏死”是阿克人区别不同死亡类别的判定标准。...
据《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记述:“斡泥蛮,在临安西南五百里,巢居山林及险。家有积贝,以一百二十为索,藏之地中,将死,则嘱之子曰:我平日藏若干,汝可取几处,余者勿动,我来生用之。”由此显见,哈尼族初民认为死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哈尼族阿克人对于死亡的认知不仅基于此,同时也体现出知与行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忌讳谈论“死亡”、“逝者”、“棺撑”、“坟屋”等话题,惯于将死亡视作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人必经的人生历程,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意味着死亡的必然来临。另一方面则又通过举行各类仪式活动,来缓释个体内心对生死无常、旦夕祸福的心理压力。如在个案2. 1老人拴线仪式过程中,通过咒语的念诵、集体的拴线及宴会的共餐等活动内容,共同为拴线者拴魂祈福、消灾攘祸,足见其对死亡的双重认知矛盾。...
塔葬是在佛教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葬礼,应被视为佛教思想和藏族土葬融为一体的丧葬方式。这是具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专有的丧葬方式,一般僧人都不具备塔葬的条件。丹珠昂奔先生说:“塔葬为上。但这是大活佛尸体的处理办法,非一般人所能获得。将尸体用盐水擦抹、风干后,涂以各种贵重香料放入塔内(有些是火化后骨灰装在里面),供人供养、瞻仰。”万’吕es可是塔葬一般以“灵塔”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中。《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对灵塔有两个涵义:“一是对自己有恩的喇嘛、上师以及父母等逝世后,其骨灰与黄土混在一起,做成‘擦擦’,搁置于塔内;二是没有火化的干尸放入塔内。两者都灵塔’。前者需要进行“二次葬(骨灰塔)”,后者可以直接出敛于灵塔内。“骨灰塔”是印度火化习俗传播藏族地区以后形成的丧葬方式,也是藏族葬礼中比较复杂的丧葬仪式。它的产生与释迎牟尼舍利塔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考古资料发现,土葬具有几千年的演变历史。如《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说:“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留下来的‘登天之绳’,将尸体留在人间,从此有了建立陵墓的埋葬习惯。但考古发掘资料却表明,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时期时代的晚期(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大大早于文献资料。这与藏族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土葬的最早时间有所出入。由此,有些人断定土葬是西藏最早的丧葬仪式。笔者认为,虽然土葬由来己久,但它不会早于天葬。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以前,天葬实施于赞普及高层人士等上等社会中,而水葬和土葬成为下等人的丧葬仪式。如《西藏苯教》中言:“在某些地区,土葬又视为一种低贱的葬俗而受到贬低,如西藏山南地区,人们视土葬为最坏的一种葬俗。土葬的对象一般是患有恶性传染病的人,如麻风、梅毒、炭疽病患者。还有夏季死亡的人。在当地人看来,对他们实行土葬,一来是为了防止恶病流传;二来怕违犯‘夏季公约’,得罪神灵。山南地区土葬的阶层是贫困人家。可见,土葬的习俗并非流行于整个吐蕃地区,只流行于雅碧河谷等部分地方。直到今天,藏族部分地区土葬只实施于患有疾病或中毒死亡的人,而非所有死者进行土葬。...